Excel工作表的标签不见了怎么解决

本教程适用版本:WPS 365 点击免费使用 我们知道一个Excel表格中可以建立多个不同的表格,在办公的时候特别的方便,但有时我们可能会出现工作表的标签不见了的情况,今天,小编就向大家分享怎么找回Excel工作表的标签。 第一步,打开一个Excel表格,此时我们可以看到下方没有标签: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第二步,点击左上方的【文件】: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第三步,点击文件界面的【选项】: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第四步,点击【工作表标签】前的小方格,打对勾,点击【确定】: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以下就是效果图了,工作表标签就找回啦: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这样看来,找回工作表标签也不是很难,你学会了吗? Keyword: wps官网下载

Features of Aerospace prototyping

Rapid prototyping refers to a set of processes that can easily fabricate a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into a prototype, directly from a CAD file through additive deposition of single cross-sectional layers of the part. It was introduced in late 1980’s.RP can be defined as a group of processes used to fabricate easily to a physical working …

在NBA得分比欧洲更容易?富尼耶称欧洲有更多协防

在北京时间9月9日的报道中,最近加盟奥林匹亚科斯队的球员埃文·富尼耶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他在NBA与欧洲联赛打球的不同体验。 谈及有些球员表示在NBA得分比欧洲更容易,他表示:“在NBA,有更好的有球防守者,球员们能在外线更快地追防你。但是如果你能过掉你的防守者,在NBA命中投篮比在欧洲更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像卢卡-东契奇这样的球员说在NBA中得分更容易,他每次进攻都能过掉他的防守人。在欧洲,如果你过掉了你的防守人,马上就会有第二名和第三名防守者过来协防。” Keyword: NBA 直播

重塑“诗和远方” 走出特色之路——我国旅游发展驶上快车道

  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引领我国旅游业加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从推进旅游为民,到实施旅游带动;从推动文旅融合,到促进交流互鉴,旅游正不断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日益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幸福产业。   美好生活新期待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旅游还是“顶流”。   假日旅游“热辣滚烫”,休闲街区人山人海,“网红”景点层出不穷……人们用动感的身影证明:旅游已是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我国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更加多元,市场规模增长,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全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39家。旅游景区类型从传统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迹,逐步拓展至乡村、冰雪、红色、主题公园等,产品体系更加完备,更好满足广大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以及研学、教育等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   既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关心“好不好、满意不满意”的问题。   激发群众旅游热情,有关部门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举办消费促进活动,组织“中国旅游日”“旅游中国 美好生活”“文明旅游 美丽中国”等活动,推出系列促消费、惠民生举措,推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建设旅游服务中心3500多个,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5万座,完善旅游便民设施,发展智慧旅游,倡导文明旅游,让群众出游更方便。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文化和旅游部门持续推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常态化暗访评估机制,在重要时间节点专题部署各地加强执法检查,让群众出游更放心。   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年以来,“尔滨”旅游火热“出圈”:春节假期8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81.7%;旅游总收入16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35.4%。   亮眼的数字,展现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大的带动作用。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带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城乡环境改善和相关产业发展。159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示范引领,越来越多乡村通过发展旅游走上致富路、打开振兴门。   在县域,旅游市场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县域覆盖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旅游景区有力支撑旅游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   在城市,休闲旅游消费旺盛,休闲街区成为人们打卡休闲的好去处。34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夜游产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满满。   在景区,旅游业的就业带动效应更加突出。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60万人,带动就业总数超过1000万人。   一业兴、百业旺。旅游正在不断发挥综合带动作用,释放强大“乘数效应”,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文旅融合新天地   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12.9亿,创历史新高,博物馆游“热度空前”、文创产品走红走俏。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循着博物馆去打卡,到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从美食之旅、红色之旅,到非遗游、研学游,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中的文化元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   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个,年均增长8%。   注重用好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类A级旅游景区发展迅速,2012到2023年,数量和游客接待量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9.52%和13.08%,红色景区成为厚植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打造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永续传承重要标志,我国持续推进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42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74家,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发布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立足与众多行业内在关联、相互牵动等特点,旅游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越发丰富成熟。   如今,“村晚”“村超”“村BA”,演出、赛事、影视剧,都可以是旅游的目的。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书写得越来越精彩。   交流互鉴新贡献   全面实施!5月15日起,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中国免签。   入境旅游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的直接体现。通过旅游这扇窗,中国与世界相知相交。   近年来,我国加强双多边合作,举办中俄、中美、中法等旅游年活动,目前共设立48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个驻外旅游办事处和3个驻港台旅游办事机构,发起成立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组织,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海外推广,推动中外游客互访、文明互鉴。   为全方位优化入境旅游环境,我国对外国游客入境旅游进行全流程梳理,逐个打通堵点、解决问题,令外国游客感到宾至如归。   出境旅游同样健康发展。中国已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14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人化身中华文明使者,讲述中国故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行进在建设旅游强国之路上,中国旅游正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描绘“诗和远方”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耿孟冉 Keyword: 中华文明

见证伟大变革 记录奋进历程

Click:Life Path Number Calculator Click:凤楼   “这个展览太棒了,展品选得精,从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到铭文中刻有‘中国’字样的西周何尊;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到典雅庄重的长信宫灯……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整个参观下来不仅不会累,还让人心潮澎湃。”5月2日,在北京一家文化单位工作的龚先生特意趁假期带着妻子来到故宫文华殿观看“何以中国”展览。   从展出的130多件重量级文物中找寻“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的答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这名普通观众的游览体验正与今年即将到来的5·19“中国旅游日”所要传达的活动主题相契合,“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   美丽注脚 见证“一路高歌”   今年5月19日,我们将迎来第12个“中国旅游日”。经过12年的发展,“中国旅游日”成为全国人民和旅游行业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   追溯“5月19日”这个日子的缘起,不得不提到一位历史名人——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他22岁开始游历,足迹遍布中国19个省份,写下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研究中国山川地貌、探寻明代社会历史、启迪人们开拓旅游事业的宝贵财富。   2001年5月19日,浙江省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把《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公元1613年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以对徐霞客作永恒的缅怀和纪念,激励全国人民阔步迈向世界旅游强国。”   2007年和2008年,来自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7省区12个城市的代表在徐霞客旅游带合作峰会上,联合签署了《“徐霞客旅游带”旅游合作宣言》,共同呼吁将“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2008年6月,原国家旅游局召集浙江、江苏有关部门负责人,宁海县旅游局负责人,以及一批专家学者,在北京召开“中国旅游日”论证会。会上,多数专家认为,中国旅游日选择“5月19日”,不仅仅是因为徐霞客的崇高地位,同时也可兼顾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巨大的事实。此时,无论东西南北中,都是适宜出门旅游的黄金季节。   200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设立“中国旅游日”。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中国旅游日”活动的通知》明确要求,活动期间,各地要深入开展“旅游日”宣传活动、精心组织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公益惠民活动、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积极开展旅游者文明旅游活动等。   从民间到官方,“中国旅游日”的设立用了整整10年时间。自此,“中国旅游日”年年如约而至,也见证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路“高歌猛进”。   曾经深度参与中国旅游日论证的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在浓厚旅游氛围,增强旅游意识,扩大旅游供给保障,提升旅游品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线下线上 携手同心抗疫   截至目前,我们共经历了12个“中国旅游日”,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席卷全球,中国旅游业遭受巨大冲击。适逢10周年的“中国旅游日”成为疫情后旅游业迎来的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节日,也是唯一没有确定活动主题和主会场的一次。   这一年,按照国务院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没有组织全国性的主题庆祝活动。   但是各地延续以往工作惯例,仍抓住“中国旅游日”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和旅游惠民措施,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潜力,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快速复苏。重庆、四川共同举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向川渝两地市民发送120万张免费门票;北京利用网络手段,以“线上发布+景区云游”的形式,带领市民云上游北京;广西举行“2020广西线上旅游交易会”……一时间,“免票”“半价票”“优惠券”等“大礼包”涌向市场;“云旅游”“云推介”“云购物”等方式也成为当年旅游业的新特点、新亮点。   江苏游客朱墨回忆道:“由于疫情影响,我们在家里开启了各地‘云游’模式,但浏览照片、游记和VR体验,都不能完全‘解渴’,一直期盼着旅游能尽快恢复。”在她看来,后面形成的“预约、限流、错峰”等景区常态化措施也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游览体验。“云游开阔了眼界,限流提升了游览舒适度,还希望进一步完善机制,让更多民众获得更美好的旅游体验。”   2021年“中国旅游日”恢复如常,以“绿色发展,美好生活”为主题,将主会场设在“英雄之城”湖北武汉,聚焦助推疫后旅游业复苏,共同展望中国旅游的绿色发展之路。   初心不改 记录行业变革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继续开展“中国旅游日”活动,组织各地在整个5月陆续举办主题日、主题周、主题月活动,   特别是针对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旅游业遭受严重冲击等情况,推出“千号联动”自媒体推广、“万名导游带您云旅游”直播推广、“百万旅游人”网络推广、“亿万祝福”短信推广等四大推广行动,进一步提振行业发展信心,增强旅游市场活力,助力旅游市场恢复发展。   全国各地旅游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号召,为迎接五一假期和“中国旅游日”做足了准备工作。云南省提出4月25日至5月25日期间,向省内及周边低风险省份消费者发放800万元文旅消费券和1200万元加油券。福建省推出321项景区优惠措施,其中包括,泉州市向支援泉州抗疫的各级专家发放“世遗泉州·全域旅游卡”,终身免门票通行泉州所有A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点;龙岩市5月至7月,11家国有收费A级旅游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政策等。山东省除推出多种形式的旅游惠民措施外,还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在5月19日当天,利用60余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等平台资源,开展“孔子家乡·好客山东”文旅多语种宣传推介,全面展示山东文旅高质量发展成果,开创境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工作新局面。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因为疫情原因,各地还积极组织举办线上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旅产品。河南推出“云展演”“云旅游”,举办线上系列演出活动;“安徽文旅”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专题宣传活动,让市民云游江淮美景,感受江淮大地的独特风光;广州通过乡村旅游季活动,邀请网红博主、旅游达人、摄影爱好者、媒体代表前往广州乡村深度采风,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现乡村之美。就连非常受年轻人欢迎的哔哩哔哩平台(B站)也抢占这一时间节点,开放数千部优质纪录片作品,“带领观众感受未曾经历的真实,领略未曾抵达的世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开放的旅行纪录片超过230部,其中包括颇受欢迎的《航拍中国》《四季中国》《丝绸之路》等。   “爱旅游,爱生活。”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从“文旅融合 美好生活”,从“绿色发展,美好生活”到今天的“感悟中华文化 享受美好旅程”……12年来,“中国旅游日”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成果的“宣传日”、旅游产业繁荣壮大的“促进日”和全民分享旅游幸福的“惠民日”,一路见证并记录着我国旅游业的伟大变革和奋进历程。 责任编辑:胡梦音 Keyword: 美丽中华网

节日文化火起来 百姓精神富起来

  刚刚过去的春节、元宵节,各地迎来了久违的热闹景象。线下,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在各地竞相开展,老百姓跟着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一片欢乐祥和;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上,节庆现场的热闹、喜乐穿过手机,溢出屏幕,“家乡年俗大赏”等词条下,广大网友纷纷晒图、秀幸福。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其中蕴含着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弘扬节日习俗、理解和挖掘节日文化内涵是重要的时代课题。节日文化火起来,有助于百姓精神富起来。   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每逢过年,年味儿一天更比一天浓,随着歌谣的传唱,传统年俗也随之代代传承。   节日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与传递着传统。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仪式、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传递与继承。 节日期间,人们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站前广场表演舞龙。新华社发   传承节日习俗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不仅能够唤醒一个民族千年以来民众群体潜移默化形成的集体记忆,而且能为一代代中国人烙上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印记、文化符号。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开始,中华民族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以此祈福避祸,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开启新的一年;每年“清明时节雨纷纷”时,断魂的行人们集体追忆着逝去的故人;到了中秋月圆夜,“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人与古人遥相呼应,寄相思于明月。节日习俗的流传,印刻着历史的痕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千年记忆。这些都在印证着一个道理,节日习俗的传承何其重要。   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习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力。首先要健全传统节日习俗保护传承体系,通过开展普查,完善不同地域传统节日的节俗档案,开展区域性整体保护等,助力节日习俗把根扎得更深、在群众中的基础更牢。其次要在有效保护前提下促进合理利用,通过举办节庆活动等,为传统节日习俗提供展示平台,尤其要广泛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推动节日习俗走近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再次要把保护和传承节日习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节日习俗的内容,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理解和挖掘节日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也是其得以传承发展的动力支撑。传统节日的当代振兴离不开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深度挖掘。   对于孩子们来说,过节最重要的或许是热闹、好玩。然而热闹、好玩的背后所传递的孝、亲、慈、爱文化,团圆、和谐、吉祥、如意等寓意,天人合一等自然观才是传统节日所赋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元宵节,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伞里古街,民间艺人在表演川剧“变脸”。 新华社发   今天,节日文化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基于这种背景,我们不仅要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挖掘节日文化内涵,从宏观层面讲,应该将传统节日问题提升到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高度认识,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遗产,是和谐社会的积极的文化力量,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进行理解与挖掘。从微观层面讲,每个节日各有其源流脉络、播布空间,也各有其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对具体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研究的基础和应有之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节日文化火起来,将从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给老百姓带来多维的滋养,其意义可见一斑。   赋予传统节日时代新意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昌盛。岁月的推移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使传统节日不断被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润泽渗透,有历史人文的大量积淀,有民族智慧、情感、生活习性的融合等,其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这正是节日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   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月下穿针乞巧,重阳赏菊登高……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实际上,无论是用传统方式庆祝节日,还是不断丰富庆祝方式,我们都在赋予其新的生命,使其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不断为亿万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市民在湖北省博物馆的“钟鸣楚天元宵夜”灯会游园活动上体验皮影戏。新华社发   新征程上,如何激活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自强精神、传统美德,并不断赋予其时代“新意”,仍然存在机遇和挑战。近几年引发广泛影响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同时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意”。这种“新意”体现在创新表达方式上,更表现在古今交融碰撞出的节日新生命上。接下来,我们还要从以下两方面促进节日文化火起来,助力百姓精神富起来。   一是挖掘传统节日的时代价值。日前,相关报道指出,只要传统节日习俗活态存留,村庄的人气便会充盈,人心也会更加充实。尤其在一些节庆活动较为丰富的地区,每逢佳节,人们欢聚在一起,用载歌载舞、竞技狂欢的形式共同营造人心欢娱、人情交融的氛围。与此同时,他们还用独特的乡间风情牵引着包括城里人在内的广大群众对乡村的记忆和情怀,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此外,在讲述中国故事等方面,传统节日也越发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新价值、新意义。   二是让传统节日“活”在当下。文艺创新、文旅融合等为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在当下提供了广阔空间。对于很多地方来说,与其说他们通过创意让传统节日“活”了起来,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不如说传统节日为文艺创作、文旅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借助知识讲座、诗词朗诵、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阅读分享会、亲子手工制作等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活动,节日文化将持续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风 Keyword: 中华文明

Gold Bugs Vs Bitcoiners

Gold bugs and bitcoiners have much more in common than they like to think. For example, they both agree on the main problem faced by the economy: Market and currency manipulation lead to inequality,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isintegration. And they even agree on a solution: Sound money. Sound money is money …

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如何“叫好又叫座”?

全国学界和业界的嘉宾在沪深入探讨重大主题电视剧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供图   “2021年以来,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可以说是大放异彩,引领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达到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诞生了一大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优秀作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产业所所长吕岩梅在上海参加“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高质量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时说。   近年来,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北京冬奥会等重要节点,持续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峰”之作,初步建立起了重大主题剧创作生产的新格局。随着2022年《我们这十年》《县委大院》《大考》《底线》等作品的热播,重大主题剧迎来传播高峰。一系列作品不仅主创阵容强大,并且兼顾播出效果市场与社会效益,“叫好又叫座”。 研讨会现场。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供图   立足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发展新起点,重大主题剧创作生产如何高质量创新发展?25日,全国学界和业界的嘉宾在沪参加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上海大学主办,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承办的“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高质量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重大主题电视剧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主旋律电视剧怎么样叫好又叫座?”此前一直让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国涛颇为困惑。他注意到,一些主旋律电视剧有人叫好但市场反映很差,叫座的又不一定得到各界认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创作。 “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高质量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供图   “近些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弱化了‘主旋律’概念,电视剧创作称之为主题创作,这是新时代的变化。”张国涛欣喜地发现,现在重大主题剧创作在叫好又叫座方面非常难得地实现了高度统一。   在吕岩梅看来,《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一大批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大拓展了重大革命主题剧的创作生命,多维度地填补了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空白,也激发了当代青年的强烈共情;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题材开掘和叙事手法均开创新境界。如《山海情》等作品聚焦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主题,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的图景;《县委大院》《我们这十年》《大考》等作品关注社会变迁,讴歌时代精神;《人世间》等作品描绘百姓喜怒哀乐,以小故事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激发民众向好向善的精神力量;《狂飙》等反腐剧突破创作窠臼,直面现实生活中红与黑、罪与罚的较量。   对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教授指出,《觉醒年代》《大考》《底线》等重大主题剧的“破圈”,关键在于剧集对生活有新发现,对艺术有新表达,能够与更年轻的观众建立起情感共通性和审美共通点,满足了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则分析,越来越多主题剧“破圈”,这种现象显示出中国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包容性,也充分验证了头部剧集的内在品质仍然是取得市场密钥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关键之所在。   “现实主题创作也带动行业的现实题材剧集创作。”吕岩梅表示,在重大主题剧的创作带动下,多元化的制作格局已经形成,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等。   重大主题有哪些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如何讲述新时代的基层故事?重大现实主义剧集的选题和制作经验又有哪些?研讨会上,多位一线重点主题剧创作者将答案指向了“现实感”“下生活”等关键词。   《大考》总制片冯微微说,主创团队先后走访了10多所高中、10多所大学,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和素材,获得了主要人物原型的生动素材,最终组成了一幅立体的大考故事,意在无论观众从哪一个板块进入,都能感受到真实的人物、心境和人物历程。   “现实主义主题剧唯有真实可信,才能产生跟观众的链接。”2022年,湖南当燃影业有限公司导演刘国彤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成果的电视剧《底线》。回想起刚接到任务时,他坦言“非常忐忑”。“如何锚定故事主题、锁定典型人物,如何将庄重严肃的法治题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我们要克服的难题。”刘国彤第一步选择“下生活”,在8个月的采风生活中,深入法院内部了解法院的生态,掌握法院实践背后的底层逻辑。   眼下,重大主题剧数量增加了、品质也有提升,但研讨会现场多位专家也提醒,未来仍应继续推动重大主题剧创作生产高质量创新发展。   吕岩梅直言,整体来看,电视剧创作依然存在不足,例如剧集整体的创作水平不高,有盲目扎根创作、跟风创作的现象,主体创作引导有力,多元化创作缺失。最近看了一些重大主题创作剧的饶曙光也坦言“还是有参差不齐的”。   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认为,与“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相比,重大主题创作中还存在“悬空现实主义”与“灰暗现实主义”等问题。在他看来,中国现实主义影视剧既要直面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要陷进去走向灰暗,而是应该从中挖掘人性的真善美,真正立足于温暖现实主义。   与会专家认为,重大主题剧要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要注重展现契合时代脉搏的社会议题,时刻关注媒介形态发展所带来的艺术层面的全新表达,进而在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不同圈层观众观剧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和人民检验的高质量作品。 责任编辑:王风 Keyword: 美丽中华网